The Ultimate Happiness Prescription
作者:Deepak Chopra (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)
我們生活的意義,就是要快樂。快樂,是所有生活目標的目標。很多人認為必須要擁有成功的事業,巨大的財富,幸福的家庭才能變得快樂。
但事實是,很多人的確擁有成功的事業、家庭還有財富時,他們卻不見得快樂。所以,這個現象讓我們懷疑:『快樂,似乎不是擁有物質後,就能得到的結果』。如果反過來看,我們也可以說『一個快樂的人容易成功,得到財富,和組織幸福的家庭』。所以,你要先變得快樂,才容易成功;而非你要先成功,才會快樂。
一個比較快樂的人容易做出正確的選擇,所以人生路途上比較順遂,這是有可能的。不管你是不是一個成功人士,是不是擁有令人羨慕的東西,你都可以先讓自己成為一個快樂的人。因為作者認為,快樂不在向外追尋,而是在你的面前,在你的內心之中。開發這些心中的快樂能力,可以讓你自己更容易在人生中成功!
三位心理學家(Sonja Lyubomirsky, Ed Diener, Martin Seligman)根據科學研究,曾經提出了一個快樂方程式:
快樂=心態+生活狀況+公益奉獻
A. 心態:一個人對事情所持的正面,或負面態度會決定他感受到快樂的程度。研究顯示,大約有40%的快樂感是由心態決定的。這表示如果你是一個極度悲觀的人,你還是有60%的可能會成為一個快樂的人。一個人的心態是由天生的遺傳,以及幼年、人生的經驗所共同塑造的。不快樂的父母,的確容易養育出不快樂的孩子。一部份,是基於基因遺傳,另一部份,孩子也會由家庭生活中,學習到父母親的悲哀傾向。未來,無論人生際遇如何,比較容易形成一個不快樂的人。
然而,即使是與生俱來的遺傳基因,或者大腦從家裡學習來的悲哀傾向,都是可以改變的。生活的每分每秒,都是重新塑造自己心態的時刻。研究顯示,至少有三樣東西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心態。
1) 藥物
2) 重塑認知療法
『重塑認知』就是改變大腦對事物的感受,將負面的感覺重新塑造為正面的。臨床上,心理學家也發現,當不快樂的病人將負面的感覺轉換為較為正面時,大腦也會因此分泌較多的快樂荷爾蒙。因此,『心理影響生理』的簡單道理,在此又被印証一次。這也表示一個人既然能從家庭中學習『變得不快樂』,他也能夠學習『變得快樂』。
3) 冥想
研究顯示,冥想能夠活化一個人的前腦皮質 (Prefrontal Cortex)。前腦皮質管理一個人的直覺,並且也會促進大腦分泌各種正面荷爾蒙 (如 Dopamine, serotonin, oxytocin, brain opiates).
【GOOGLE提供的廣告】
B. 生活狀況:
一個擁有理想生活的人也許會比較快樂。但是,這一部分只決定一個人7~12%的快樂程度。即使是擁有完美生活,一個人仍然會感受到壓力。心理學家研究那些樂透得主的心情,意外的是,這些人回答『他們一開始非常快樂,但是一年之後,他們的快樂感完全消失了』。
五年之後,這些中獎者甚至說『中樂透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糟糕』。心理學上的名詞『eustress』 →快感所引發的壓力。即使這壓力是來自快感,對身體而言,壓力就是壓力。因此,極度的快樂最後往往會伴隨著壓力。也許,這就是為什麼在人在狂歡後,會覺得失落吧。
好的、或是壞的生活狀況,對一個人快樂程度的影響並不很大。達爾文對生物演化的研究,也有相同的結論。生物的某種特徵並不能定義成好,或是壞,而是那些能幫助生物適應環境,存活下來的性狀才有價值。因此,對人來說,無法定義聰明才智,力量大小是不是快樂人生的必備條件,一個人適應的能力強弱,才能決定快樂與否。
C. 公益奉獻:
研究顯示,時常做公益奉獻的人的確比較快樂。為自己準備美食,好酒,消費等也能使自己得到立即的快樂,但是它們消失得很快。一但消失之後,心情會變得更低落。公益奉獻所帶來的快樂往往比較持久。
最後,作者結論5個最常見,使人不快樂的原因:
1) 不了解自己
2) 誤認為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不會改變。
3) 害怕改變
4) 無法抗拒社會價值,因此產生不切實際的自我意識
5) 害怕死亡
這5個原因之中,不了解自己,是一切問題的根源。如何才能了解自己?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。但是複雜問題的解答往往很簡單。當一個人不再專注於追求愛、平靜、還有生活上的滿足時,他比較有可能了解自己。世界上的東西永遠都在改變,但是存在於自己的內心,有一個不變的東西。試著發現『它』,就是通往快樂的道路。
喜歡這篇文章的敘述方式.學了不少生活態度
回覆刪除很好的提醒,謝謝。
回覆刪除"當一個人不再專注於追求愛、平靜、還有生活上的滿足時,他比較有可能了解自己。"
回覆刪除人生追求的目標不就是愛、和平,喜悅嗎?
為什麼不再追求時會比較有可能了解自己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