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覽頁面

2016年4月18日 星期一

「理工」與「人文」的惡鬥之觀眾Call-in 篇

今日偶然看到了三篇文章,講的大概就是人文與科學的敵對狀況:

覺得自己很有人文素養的那些理工人~人渣文本
不覺得自己該有理工素養的那些文科人~黃俊儒
詩人屈原也是個科學家?龍應台VS朱經武~印刻文學生活誌

圖片轉載自:https://workingforhumanity.wordpress.com/
寫這篇文章,好像我跟這幾位科學人文界的先知們說起話來了,我先想發表何謂「人文素養」,這個問題,我從小學讀到研究所,從台灣讀到美國,從來也沒哪個有職業道德的老師教過我。又因為我也已經是中年人了,是社會的中堅份子,我想自己有必要來想想「人文素養」究竟是什麼?終於爸媽不懂,老師不教,但隨著時間的過去,皺折深化,生活磨難了我,我終於得出了一個自己的答案:

人文素養沒人能教你,也沒有學校會開一門課叫人文素養,因為素養不是知識,不能突然被教會。會有某種「素養」的人,都嘛是一直在該領域裡浸淫著,因為他總是很想了解,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,就會一直用各種方法,不擇手段鑽研其中的知識,然後他的感受,也會被這件事物影響著,所以,要得到某種「素養」,人一定得有熱情。

就像我的本科系是農業,雖然畢了業後,我做了幾份相關工作,通常不是被fire, 就是受不了低薪又太累而跑掉了。後來嫁作人妻,因為夫家深似海,也一直進不了這行,但我仍然覺得我是一個很有「農業素養」的人,雖然我沒辦法「種田」,但卻會一直看這方面的書,有時候去到別人的田裡,遇上懂的人,就東問問西問問,跟他們聊天,然後看到眼前的農作物欣欣向榮,我就會覺得好快樂呀!我有心中,就是有股動力,很想了解現在大家農民到底都在做什麼,我一直有欲望想提升自己的知識,因為我形而下的目標,就是有天要當一個百萬大農民!

人文素養也是,你每天的生活,其實就構成了人的文化,想要人文素養,不用去蠻荒部落裡看人家怎麼生活啦!如果你對自己的生活一切背後的奧義,都有欲望去了解的話,那就是人文素養了。比方說,每天上班累死了,難道只為了養大小孩付清房貸嗎?把小孩養大,不管三七二十一,就是要培養他進台大唸醫科?沒別的了,我們就是照著別人做什麼,然後我們跟著做;別人說什麼好,我們就去搶!也不用思考這一切對你有何意義。這,也就是蘇格拉底會說:「未經思考的人生不值得活」。看吧!我最後還是扯到了哲學家,我可是真的有人文素養呢!不管你用什麼方式來謀生,如果你對生活的狗屁事,還有熱情跟強烈的好奇心,會盡情的放縱你的感受,於是對生活中種種問題有自發的思考,那就決定了你是否會有人文素養。

再來,為什麼人文素養總會跟音樂、藝術、文學、政治、法律、宗教扯在一塊呢?因為音樂、藝術、文學,都是不同的人,對他們生活中種種事件所刺激出的紀錄。你如果對自己的生活背後的奧義有興趣,那你自然也會想知道別人的,所以久了之後,你思考不出,感受不出自己的生活有何意義,就就會去看別人的,思考別人的。關於集體的人類生活,也會紀錄在政治、法律、宗教這些領域上。

但是,會構成任何素養的重要條件,就是你本身有沒有非常強烈的熱情,用各種方式想要去了解一樣東西。並不是你擁有某種知識,就會自然產生那種素養。比方說,我認識一些音樂系的同學,都是從小練樂器,長大讀音樂系的,但是陪她們聊的,永遠都是買什麼名牌啦!自己老公多有錢啊,教一堂課可以賺多少,順便挖苦業餘音樂者不夠專業。這種人雖然具有人文學科的技能與知識,但跟人文素養,是真的扯不上邊,想跟她們聊聊音樂,試著從她們身上發掘一些關於音樂的知識,我也發現這些人通常都是對音樂沒強烈興趣的。






大家會瞧不起沒有「人文素養」的人,或是說,社會風氣總是盲目鄙視沒有人文素養的人,這次他們抓到了重點!是因為「人文」本身就是一個人生活的一部份,而且你每天都在生活,你如果對自己的生活的目的或背後種種,都沒欲望想了解,那表示你對任何其他的事物,應該都沒有好奇心了吧?

但是,有人文素養的人,會表示你一定比較 nice嗎?比較懂得體貼別人?人格或道德比較高尚?也就是變成了所謂的「人文關懷」,其實我只能假設有相關性。因為你有欲望想要了解自己跟別人的生活,也很想去思考某些問題為什麼會存在。比方說,因為看到殘酷的戰爭,然後他們就死掉了,你覺得心裡很難過,而讓你不斷思考:「這個世界為什麼會有戰爭發生?!」,所以,自然你的面相,看起來就比較和善了!而人文的議題百百種,而我們會有欲望想思考的,都是因為和我們本身相關的,如果你連這丁點欲望都沒有,就暗示著你可能只是一個沒有感受與思考能力的空殼子,人家叫你做什麼你就做,人家吃屎你也跟著吃!

那麼,有了人文素養,人就會比較謙卑嗎?周偉航的這篇中,寫出「有一些自以為很有人文素養的理工人,就沒那麼包容了」。哦?反過來說,就是別人認為他很有人文素養的人,就會比較包容?這點你可用邏輯提出一假設:「如果你對自己的生活,別人的生活,都抱有強烈的好奇心,那你很容易會發現這個世界上,其實有很多自己不懂的事情啊!那人自然就比較謙卑了。

最後,那些周偉航寫作的靈感來源→「自以為很有人文素養的理工人」,究竟是誰呢?大家都口徑一致,指向兩位苦口婆心的老師,李家同或彭明輝,但李遠哲則沒人敢講。因為人家可是得過天仙般的諾貝爾獎的呢!哪像你這輩子只能吃諾貝爾奶凍?但其實我懷疑,這些理工人喜歡發表人文區的高見,也只是停留在「假設階段」。因為科學的訓練教過我們,提出「假設」只是研究問題的第一步,任何人對現象有懷疑 ,都能提出一個「合理的假設」,然後第二步是找前人的文獻來檢視是否有研究的必要。有了研究的必要,才能設計實驗方法,這些理工教授們平常也忙著搞自己的錢、事和寫部落格,他們最多可能只是像宋世傑那樣,在公堂上假設一下,看能不能「啟發」人文學科的教授,有興趣來研究看看他偉大的假設,根據大清例律,能判什麼罪嗎?

所以,對生活,睜開眼睛的每一天,我還記得有一種不斷想追尋某個答案的衝動,雖然每天都困惑著,但是最後卻還是匯流到同一個問題上,這就讓我想起我十九歲時,在課業、生活都覺得無比歡樂、頹廢、哀傷與困惑時,所讀到的聖書「傷心咖啡店之歌」,你為什麼現在要過這種生活?你為什麼在做這些事情?你究竟是誰?






2 則留言:

本部落格不需要登錄任何帳號,即可留言,歡迎多加利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