連續三年音樂教室的發表會,我都會遇到一個年齡跟我相仿的大媽,伊莎貝爾,大約50+,跟我同一個老師。前二年我都聽她彈西班牙的曲子,今年她彈了一首Scarlatti E 大調奏鳴曲。老實說這個Scarlatti是誰我都不知道,但聽起來很像巴洛克時代的東西。跟她之前常彈的西班牙音樂,相差很多,而且也沒有什麼連結。
兒子八歲,女兒六歲了,我終於也想要替他們報名音樂課。武漢肺炎封城時,真的不知道要做什麼,我曾試著教我女兒彈Do Re Mi Fa Sol, 看著她的小手要站在琴鍵上很吃力,而且講了十次同一個Do的位置,她都還認不出來,於是我心裡想 1) 我絕對不可以教她彈鋼琴 2) 六歲學鋼琴好像還太小了呢?不過,從我兒子開始哼出一些我常彈的旋律之後,我還是決定帶他們去上音樂課了。
這個人不是蕭邦,而是義大利的波里尼(Maurizio Pollini)。因為覺得他年輕時長得很帥,所以就放他的照片了。 放莫札特的奏鳴曲給小孩聽,如果維穩第一階段成功,其實可以趁勝追擊,換其他的音樂家。以後你就可以像認恐龍一樣教小孩:會在巧克力上的就是莫札特,很生氣的是貝多芬,長得像愛因斯坦的就是葛立格等等,至少你小孩的字彙裡,就出現了貝多芬、莫札特及愛因斯坦等人。 雖然古典音樂的好處,是同樣的東西怎麼聽也不會覺得聽久了很煩,因為像我們聽習慣「流行歌」或「搖滾樂」的人,不容易找到古典樂的注意力中心(Thriller) 與建立它的框架,所以聽了古典樂之後通常都覺得像沒聽一樣,再怎麼放,都覺得是差不多的東西。 在看過許多兒童音樂發表會,還有回憶起我小時候接觸音樂的過程,我發現某些音樂能吸引住小孩的另一個特性,除了主體上,聽起來必須要歡樂,不能太慢,也不要太短,另外就是會有一條很明顯的旋律線,你可以很容易辨識出來。所謂的旋律線就是你聽過之後,有辦法哼唱出來的那段,如果這段容易被記住、會讓人隨興就能哼出來的話,那這首曲子就有希望成為芭樂歌了。 蕭邦,人稱鋼琴詩人,他的音樂,你通常都很容易聽到這條線,所以小孩的接受度也是滿高的。 按我看播放清單 夜曲(Nocturn):不用想太多,看字面意思,你就覺得它是在描述人看著夜晚的感覺,有時是描繪一幅夜景,有時是帶有個人內心的波濤與脆弱感受。大部份聽來都有點沉悶,但是評論說,如果你仔細聽,是會有一點正面的感覺在裡面,這點我是同意的,人有時候會在夜晚沉靜下來,也會看到明天的希望。但給小孩聽的東西,如果節奏太慢的話,小孩馬上就會喊好無聊,蕭邦夜曲裡,有幾首很常聽到,等於是古典樂中的芭樂歌,而且節奏也不會太慢的。分別是: Nocturne Op.9 No.2 in B MajorNocturne Op.15 No.1 in F MajorNocturne Op.32 No.1 in B MajorNocturne Op.27 No.2 in D flat MajorNocturne Op.9 No.3 in E flat MajorNocturne Op.37 No.2 in G MajorNocturne Op.55 No.2 in E flat Major 前奏曲(Prélude):幾乎都是聽起來很恐怖,好像一個人遭遇了什麼重大的打擊很絕望,而且又很短,給小孩聽,不推。但有一首例外,不會很可怕,而且你可以有故事講給小孩聽的,就是Op.28 No.15這首。它整個很像一個人在著看窗外的雨,從毛毛雨變成暴風雨,後來又變回毛毛雨的感覺,當天氣不好時,就可以放來聽。 Prélude Op.28 No.15 in D flat Major 練習曲(Étude):練習曲也是幾乎比較短,而且它主要目的是用來鍛練技巧,所以對小孩來說,就更不可能感覺到它的意境,但是這裡面有一首很有名的,就是離別(Op10 No.3) ,我們這個年紀的人馬上會想到日劇,但開頭太傷心,中間又好像喝醉了發酒瘋,小孩也不喜歡。我挑了幾首比較健康的,還有幾首可以講故事的: Op25, No12 (Ocean),很像海裡的浪花連綿不絕打上岸的感覺;Op25, No11 (Winter …
介紹音樂在部落格是件耍冷的事情,畢竟會跟你喜歡一樣音樂的人很少。 the Riddle 這首歌一轉眼也過了14年了,最早是我在收音機裡聽到 John Ondrasik (就是自稱離場五秒Five for Fighting那個人)出來宣傳不要酒後駕車的背景音樂。雖然,這首歌我從沒去Google別人說了什麼,但我相信它一定是在講「那件事」。 這首歌剛出道的時候,我還是個小姑娘,對它裡面講的事沒有什麼感觸。但是14年的生活過去,我現在比較理解了,它其實有點像霍金說的:「整個宇宙如果沒有愛,就只是一個空蕩蕩的存在而已」。 the Riddle字面上的意思,是「謎語」。但是整首歌你若是以常識去理解,肯定會覺得莫名其妙。一開始,歌詞就已經很短了,卻硬是像小說一樣搞了個楔子出來:有個人在病床上快死了,你這時去問他「生命的意義」,他是能告訴你什麼呢? 接著後來這個主角有了小孩,他從每天陪著小孩做著一樣的事,春去秋來,直到他長大了,他發現這種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,儼然是一場旅程!而且,真的非要是走過這一切的你,才能突然理解到「這就是生命的意義!」而且由於他的心,一直沒被生活殺死,因為他一直想要追尋生命的答案,所以才能體會到這種愛,但是就算他偶然發現了愛就是生命的答案,卻也不能因此停止追尋,所以他講的其實就是:保有那顆心,放心地去走你的旅程,路上經過的一切屎尿、困難、打擊,在了不起的「生命」的面前,都只是風景而已。最後,這就是解釋了「謎語」這個主題。因為,生命就是最大的謎語,但是你唯有靠著去活它,才能得到答案。 如果說這首歌他要傳達一個最重要的點,大概就是那顆心吧!同樣活過一場人生,保有那個心的人,就看得到答案,反之沒有那個顆心的人,最後他就永遠看不到答案。 這首歌應該是由John Ondrasik捕捉身邊的微片刻,所拼湊起來的。人在每天的例行公事中,總是會想著這個問題,我究竟在做什麼?這一切是因為愛嗎?那愛又是什麼? 愛在風雨、四季、萬物裡,卻不在頭腦裡。愛不是思想的產物,讓你的心,去除了所有不是愛的東西,剩下來的,你就看得到愛。 自己唱永遠比聽更爽,一起來唱吧!在Smule上發現唱得很好的老百姓。 the Riddle 原唱者:Five For Fighting 發行年:2006 There was a man back in ’95 (1995那年,他快要死了) Whose heart ran out of summers (他的心臟要撐不住了) But before he died, I asked him (臨死之前,我問他…) Wait, what’s the sense in life? (『告訴我,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?』) Come over me, Come over me? (來吧,讓我知道…) He said, “Son why …